波士顿租房之网友分享波士顿租房记(下),7月的生活是漫长的找房之旅……这个时候才发现,年初的失误,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7月10号开始,我们每天在网上搜索新的房源。因为孩子的幼儿园也在Cambridge,所以首先选择附近的房源。 波士顿是全美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由于哈佛和麻省理工的学生大概有50%以上是无法在学校宿舍满足住宿安排的,因此带动了整个波士顿的房价上涨。这种高校住宿状况在这里应该不是孤例,估计各个高校都差不多。美国每个州的车牌上都有标志性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个州在美国的特色,马萨诸塞州车牌是“The spirit of America”,波士顿的高校尤其多。 而两个世界名校所吸引的来自各国的源源不断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构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群,永远都有大量住房需求!使得当地的租房价格远远高于美国其他地区——但是对所有赴美留学人员来说,生活补贴标准都是一样的,没有地区差异。如果没做好砸锅卖铁节衣缩食的准备,真的不要到波士顿了,在别处也许你还能省出一点儿生活费呢。 在这所有的房源里,两个名校所在的Cambridge区,又是贵中之贵!连带附近的Spmerville区的房源也跟着涨得不低。次贷危机下,波士顿的房屋出租市场大概是不会受什么影响的。 我们具有所有的不利条件:短期、一家人、带着孩子、想住学校附近、没有收入证明也没有社会安全号(很多房东在合同时要求你提供,这在美国就是信用记录的保证)、租不起贵的。和那些单身、长期的人尤其是学生比,简直没有任何可比性。我们也没有隐瞒所有的不利条件,就是希望诚恳地得到一个小空间的使用机会。发出大约100多封电邮后,回信的很少,收到的回信基本上也是很礼貌地拒绝你。 一般那些房源的介绍都会很详细,尤其是craigslist,做的好的会有google或yahoo的地图位置,除了自身条件的介绍,还要标注各种入住要求等。一般会标注是否允许宠物,Dog 和Cat是No还是Ok;有的明确写明only for single,有的会写明“尽管我喜欢孩子,但是不希望和小孩子住在一起”。 以前听过别人说,这里的租房者(估计指中国人吧)最不喜欢和访问学者合租,最怕遇到的是——跟一个人合租,过一段时间他的老婆孩子就都来了——这是很麻烦的,空间挤迫不说,使用费的分担也容易闹问题。所以我们一开始根本就没有想着要去找分租的。但是实在是找不到了,只好去查sublet的,甚至只是分租room的。而且我们主动提出说多分担使用费。 又是几十封信出去,几乎石沉大海,没有人愿意和我们同住!有的房源是Pet Ok、Gay Ok,呵呵,但是好像我们就是不能Ok!有个房子在稍远一点的区位,但是电话里一听说有小孩,问过年龄之后就拒绝了。当然,更多的原因还是因为租期。 无奈之下我们去找了沿街的一些中介公司,免费登记的,往往没有下文。有一家给回话,提供了一个月租大概2600的豪华公寓,想都不敢想。3000一个月在波士顿几乎是随便租的,而且带家具。一家中介在附近有很多公寓,墙上的广告写明租期可以灵活,打电话去问,也说要一年,大概灵活租期只是冬季的行情。 期间一个大的转租的studio在很好的位置,而且可以有灵活租期,马上打了电话,当天就想去看房,房主推说晚一天,第二天就告诉我们,“很抱歉已经被另一对夫妇租下了”。我们知道多一个小豆丁会多些困难。 另有一套房子简直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就在学校附近,1.5br(多一个小卧室),房主只想出租9-12月,说明是适合一对夫妇或一个有孩子的小家庭,而且房间比我们现在的大得多。租金比预期稍多一点,我有点嫌贵,老公说人家要是愿意租给你就不错了。于是去看房。 看过以后赶紧在电邮里把合同文件先发过去了,因为担心没有社会安全号,还附上当前房东的电话(我们交房租是非常准时的)以及哈佛访问学者的一个简历,因为从这个房东的签名里看,也是一个美国高校的教授。回信还是说另一对先去看的夫妇已经决定了要租。 当地的朋友跟我们说,在Cambridge租房跟抢一样,最好随身把支票或者现金带上,看上了就马上下单才行——大约10天以后在craigslist上又见到这个房源被贴出来,这时我们担心的已经是9月被扫地出门的危险了,狂喜之下马上联系,以为前面那对夫妇放弃了。 第二天,房东很客气地回了信,说他非常喜欢我们这样的家庭,也非常喜欢小孩子。但是因为他自己1月份来住这个房子,他担心小孩子会损坏房间的设施,所以他很抱歉,并且会马上把那广告里关于“适合带孩子的家庭”的话删去,请我们谅解! 是的,美国号称儿童的天堂,波士顿在儿童福利方面尤甚。不过这天堂和诚信一样,也是靠制度保证的。房租是否租给有孩子的家庭,是个人的权利——也就是我们说的人权。其实我们也有人权,有居住权。我们给这个城市提供了消费,但是我们不在它的体制之内。 美国是一个非常商业化的社会。体现在租房上很明确,商业风险是层层转移的:房东或中介公司只想把房子租出去(整年以及整套房子),承租人如果不能住满一年,或者住不了那么多房间,就要负担房租的风险——承租人要把多余的时间和空间分租出去,而且前提还是你的合同上同意你分租。有的中介就建议我们先租一年再分租。可是如果你租不出去,那可不一定是多付一个月房租那么简单,按照合同你可能被追缴所有的尾款,不管你住不住。 后来发现在这个商业运作中,会有很多更短的租期:一些学生在假期会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然后把租来的公寓短期转租给别人,从1、2天到1个月的都有。在这里你使用房屋这种“商品”的时候,就象你租用的是一辆车或者一张碟片,租金可以分解到每一天。当然这种短租的租金相对就会比较便宜,很适合外地到这里度假的人。而且可以提前很久预定。 还有一些很好的房源是极便宜或者不收费甚至倒贴给你费用的,那是一些招住家保姆或者独住老人的专业家庭护理,呵呵,那可不是我们的选项。看来在美国什么租住方式都有。 我们也找了很多公交线附近的房源,都没有收获。有一个是地下室,我们也不想去,而且人家听说有孩子,没等我们说不呢,当下就拒绝了。看房子的过程中很多无奈的经历,也见识不守信诺的当地人。也不是没有转机,一个房源在一个很美的湖边的交通干道上,可惜楼下是一个餐馆,住宅的入口要从背后黑黑的厨房入口进去…… 一个转租的公寓在美丽的海边,住户说想要换昆西那边的便宜地方,他打了广告也让我们看了房子,却不能确定给我们因为他自己还一直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新居,直到我们最终签下一个合同之后…… 而且他是搬到了比他的区域更贵的Cambridge!早知道和我们换多好!而另一个房源就在学校附近不远,可是人家等着政府部门的批文下来就要拆建翻新了,只能一个月一个月地租(更短的租期意味着后面更大的困难),而且先说可以租2个月,等我们决定先应付2个月时,又只能保证一个月了——一些灵活有弹性但是最终不能尘埃落定的房源,都是我们同胞的。 呵呵,后来发现跟美国人打交道的好处,就是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但是我们的民族性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和风格是容纳和宽松的,所以什么条件的房源都可能有,什么样的房客都可能接纳,可以不管你时间长短有没有带小孩——这是我们最后的退路!给我们退路的,是和我们一样在成长的环境中没有那么多计划性和原则条款的同胞。我们能够有相互接受的空间。 尘埃终于落定。新公寓在海边,很远的海边,靠近机场,每天到学校要坐三种颜色的地铁以及往返2小时。但租金比Cambridge便宜很多,房间也多,不用跟人分租。房东是很勤劳的两口子,同胞,一开始就很热情温暖。在麻省华人学生学者联合会(MIT CSSA)网站的房屋信息上找到的。这个网页因为不是专业的广告网,房源的信息差异很大,甚至一个房源在联系之后才发现是要坐火车30分钟才能到Boston! 但是这个网站几乎都是同胞们的阵地。那天中午终于找到那里已经很累了,我们看房的时候只是抱着看看的想法,并没有想过真的租到那么远。但是看到阳光明媚的宽敞的房间,听到房东热情爽朗的普通话,想到近一个月来的焦虑和奔跑,几乎没有经过内部商量,我们就签了定金支票。 我们跟房东说:累了,不想再跑了!我们跟自己说:换个环境也好!然后我们去了一个废弃的老码头坐了一会儿,隔海看着波士顿城,决定开始体验一下“大都市的生活”——每天使用各种公共交通! 在这20天的找房时间里,全家人什么都做不了,每天的主题就是坐在电脑前找房子、打电话、到处看房子……20天的成本是多少呢?——住=房租40*20=800、吃=平均10元每天*20=200、行=公交大约40、通讯=约100元话费(我们平时的电话很少,为了省钱用的计次的电话,每天第一分钟电话1元,后面的每分钟0.1元),合计成本1340,是一个舒适的studio或者1br一个月的房租、比我们年初拒绝的中介费多一倍多、摊到12个月可以换成年初稍微贵一点的房子并住在学校附近而且不用操这么久的心…… 关键是时间:我们积压下了很多案头的工作,也错过了最好的旅行时光。如果不是朋友周末带我们去了一个美丽的海滨,这段时光实在一个亮点都找不到了! 下订单那天下午,另有人去看房,想跟房东租那套公寓,时间当然比我们长。房东只租给那人一个月,在我们搬之前,并设法继续帮那人找房子。这些房东后来跟我们说过两次。我们也在晚上接到了另外那个美丽海滨的公寓租户说可以确定转租给我们的电话,那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住宅区,而我们定金已交。 这些我们没跟房东提起过。当时大家多沟通沟通也许会是另一个结果,但我们都默认了美国人的方式。如果心理耐受力更强一些,到8月也许还有更多选择,不过我们只能选择尽快结束这无趣的“工作”,那种煎熬的苦只有自己才可领会。 下订单那天下午,老公重新彻底回到了他的书堆里。8月的假期被7月积压的案头工作挤占。加上经济性的考虑,暑假的纽约之行宣告取消。我们在Cambridge进行每天饭后的散步游,晚上带儿子到哈佛图书馆门前的台阶上数星星,尽量享受校园平静的风景,作为对这个“spirit of spirit”居住地的记忆与惜别。 房东夫妇人很好。希望我的租房记此后再无续集。 |